【書評】最後,女兒們都變成了母親──讀《弒母情結》

雨城
6 min readApr 18, 2019
《弒母情結:互相控制與依存的母女戰爭》,斎藤環,聯合文學,2019

「那麼,該如何是好呢?勒納描述如下:『母親所能給予女兒最棒的禮物,就是盡可能地過自己的人生。相同地,這也是給兒子以及給自己的禮物。』

原來如此,這建議非常正當,而且無可挑剔。但是,我也從這話當中感受到某種類似欺騙的東西。母女關係的困難,常常是因為母親對女兒過度的認同而產生。某些類型的母親一心認為,唯有控制女兒才是她『自己的人生』。」──斎藤環《弒母情結》

一個常見的故事原型:下定決心要對抗某股力量的主角,最後成了自己當初要對抗的力量本身。這其中除了手段與目的的政治哲學式討論,或許,也可做為母女關係的原型。

讓我們來看看另一個故事:

從以前就認為自己的不幸,都是他人造成,並因此以受害者自居、不斷怪罪別人的母親;還有被這樣的母親教養長大的女兒。當某天女兒回顧自己沒有結婚、交不到朋友的人生,覺得自己會這麼不幸,都是母親害的。

──然而,「把一切都怪罪到別人頭上」的思考方式,不正和母親沒有兩樣嗎?

想要反抗母親扭曲的價值觀,到頭來卻不自覺用上了從小被母親灌輸的價值觀來戰鬥──這是日本小說家角田光代的小說集《戀母情結》(マザコン)中〈洋香菜與溫泉〉(パセリと溫泉)的情節。

覺得似曾相識嗎──反抗母親、「弒母」的近乎不可能,反映出母女之間相較於其他親子關係的獨特,以及複雜纏結;這是日本臨床精神科醫師斎藤環在其著作《弒母情結》中,試圖捕捉的現象。

根據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,男孩透過「弒父」來完成個體的獨立。象徵性的「弒父」之所以容易達成,主要因為父子之間所爭奪的,是純粹的控制權力。然而母女之間的關係卻複雜得多──儘管表面上看似是母親在控制女兒,這種「控制」的內裡卻也包含了女兒是否自願被控制母親是否對控制不自覺等,比諸父子之間二元對立更複雜的緊密張力。

母女之間的緊密纏結,是「弒母」不可能的主因。以斎藤環在《弒母情結》中提及的「受虐式控制」來說:扮演犧牲奉獻角色的母親,讓女兒產生混合了愧疚與感謝的曖昧情緒,因而難以乾脆擺脫對自己人生造成影響的母親。

然而同樣的犧牲奉獻,卻不會綁住兒子──因為男性早已習慣女性犧牲付出的社會環境。這樣男性為主的社會,也是促使女性組成共享女性經驗的小型共同體、私下傳遞生存法則的主因。母女之間因為同為男性社會中的「女性」,而保有本質上的緊密性。

若從身處的社會背景進一步延伸,斎藤環指出這也是一個「異性戀霸權」的社會──相信「只有男女配對才是正常性關係」、兩種生理性別存在就是為了配對的社會。

在異性戀霸權的社會中,女性特質被高度和「身體性」連結──相較於「堅毅」、「勇敢」等抽象的男性特質,女性的自我認同從小就被教育要建立在「能夠承擔他人欲望的身體」上;同時透過「溫順」、「乖巧」等價值觀灌輸,將女性教養成放棄自我欲望、純粹承擔他人欲望的客體。

「男性命中註定成為擁有『肉慾』的存在,女性命中註定成為容納『肉慾』的『肉體空洞』。維持身為『肉慾』客體的『客體』,被視為本身不具備『肉體欲望』的肉體。這,就是女性的肉體。」──小倉千加子《夢魘》

同時,當代社會教養與撫育兒女的重擔,依然落在母親肩上。所謂教養,或許可以看做是「(女性)生存法則的傳遞」──上述提到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,女性組成共享經驗的小型共同體;因此我們可以想像,能夠將理想的「女性樣貌」傳遞給女兒們的,一定是母親。

──這也是為什麼,在每個母女關係的故事中,外婆(母親的母親)一定會出現的原因。一代傳一代的生存法則,本質上也是一種控制。

而為了讓女兒養成符合自己(或言這個社會灌輸母親自己)價值觀的「身體」,等於在身體層面上掌控了女兒。當母親將上述厭女社會的女性身體認同,透過言語管教傳遞給女兒時,就會讓女兒產生認同上的混亂。想要反抗被強加在自己身上的「女性樣貌」的女兒們,卻會因為對抗的是同樣擁有「女性的身體」的母親,反而落入「自我否定」的僵局。

「只要對孩子的責任一直都集中在女性身上,『女性們成為客體』的厭女,就會一直悄悄潛伏在男性以及女性的心中。[……]男生也好女生也好,所有的孩子,都是藉由對女性的,也就是「母親」的權力提出異議,開始確立自己的人格的。」──Christiane Olivier《母與女的精神分析》

這種異性戀霸權社會中、被代代相傳的女性身體認同,根據斎藤環的觀察,也是造成許多女性對自己的身體感到不自然的主因。斎藤環多年的臨床經驗中,女性厭食症與繭居的案例,都可以視為對這個厭女社會中「女性身體樣貌」的反抗與質問。因為受不了既定框架中的兩性樣貌,而透過飲食失調的症狀,反映出自身的壓力,或是試圖消去自己身上女性的生理特徵。

《弒母情結》中相當比例的,都是如上述針對在當今異性戀體系中,女性的「身體性」如何對女性本身造成壓力,也在同為女性的母女之間,成為代代相傳的控制因子。相較於其他討論母女關係的作品,斎藤環的「身體性」論述,顧及文化社會層面的影響,卻不如女性主義著作具有那麼強的政治性;挖掘心理層面的深層活動,卻沒有像大眾心理學作品那樣給出清晰的解答──這大概是精神分析取逕的斎藤環,比較自成一格的部分。

近年來,關於親人相處、如何破除惡性情緒勒索等作品越來越多(如同為聯合文學出版、在台灣有不少作品的日本醫師岡田尊司)。這是值得高興的好事,代表以往深埋門後的問題得以曝光;受不良關係所苦的人們,終於有機會梳理已然盤根錯節的關係網絡。

梳理、看見問題有多複雜──這也是斎藤環在《弒母情結》中最核心的任務。相較於諮商與自我治療類的作品,本書更像是日本母女關係的文化社會學觀察。作者不執著寫下解決方法,除了因為臨床經驗告訴他,多樣的個案無法適用一體的療法,也在於面對纏結的母女關係,能夠意識到問題存在,已是關鍵的第一步。

延伸閱讀

《厭女:日本的女性厭惡》,上野千鶴子,聯合文學,2015

《好想殺死父母》,石藏文信,光現出版,2017

《後悔當媽媽》,Orna Donath、Margret Trebben-Plath,光現出版,2016

《情緒勒索》,周慕姿,寶瓶文化,2017

→想看更多書評,歡迎來我的Instagram:rc46

--

--

雨城

游獵網域的書寫者。辦了Medium好督促自己寫作。不定期產製書評、評論及散文。IG:rc46